首页 美食 正文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为构建新安全格局贡献吉林力量

更有甚者,有的国家一边消极对待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需求,一边以推动本国能源转型为名,通过所谓《通胀削减法案》,投入数千亿美元为本国制造业提供高额补贴。

编者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我国工业用水量有多大?2021年,这一数字为1049.6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7.7%。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较为贫乏,但工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水资源与工业用水量不相匹配。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为构建新安全格局贡献吉林力量

工业废水是否达标排放、生产设备是否安全运行,都能在总调度室大屏上一览无余,既能及时预警设备隐患,也能实时监测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情况。2020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约为24%,从利用量来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再利用量不高,用于工业的比例空间还很大。在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1/4的情况下,钢铁、石化行业用水效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部分行业由于关键技术装备存在短板等,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十三五时期,钢铁行业重点大中型企业累计减排废水约3亿立方米,节约新水约21亿立方米。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刘国华说,现有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国产化技术在产业化、市场认可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当前工业废水循环技术多是以能换水,能耗、物耗总体偏高。更好挖掘空间加强技术创新,激活企业动力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企业众多,但规模、设施和技术储备参差不齐,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信息技术领域,加快推进国际通信枢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云智高科技红河州产业园等电子信息制造业项目、融创天下微总部经济园区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项目、云南信息化中心(首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等建设。

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一)加快云南碳市场建设加快和完善碳市场建设。在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较大的火电、建材、钢铁、化工等行业推动编制行业碳达峰方案,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碳捕集利用、零碳、负碳等减污降碳新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多渠道推动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要突破。通过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费、生态等多领域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试点区域内碳排放快速降低并逐步趋近于零的综合性示范工程。实施高温室效应潜能值气体替代,通过采用合理防护性气体、创新操作工艺、开展替代品研发、改进设备使用等措施,大幅度削减工业生产过程含氟气体排放。

合理规划建设天然气应急和调峰储气配套设施。打造云南怒江大峡谷地质生态旅游线路、云南茶马古道生态旅游线路等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为构建新安全格局贡献吉林力量

完善碳足迹、碳中和技术规范等地方和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碳减排、碳汇产品绿色认证指标的研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推广高效节水灌溉。202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42.3%。控制电解铝生产过程全氟化碳的减排,优化工艺参数和操作流程,优化电解槽设计、强化原辅材料成分和质量管控、设备管理维护,全过程减少含氟气体排放。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3.推动发展低碳建筑创新业态适应市场需求,培育发展一批绿色建筑设计咨询、节能改造、建筑工业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创新型产业,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强化源头控制、节能审查,建立健全用能预算、新上项目能耗减量或等量替代等管理制度。实施交通领域智能管理,形成高效、节约、清洁的管控格局。

推动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及储碳功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建设,建设地空天立体观测站网,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气候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为构建新安全格局贡献吉林力量

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从需求端减少建筑材料使用量。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林草资源的保护力度,科学确定采伐限额,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拓展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支持我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研究与项目示范。将中国-南亚博览会办成展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动对外开放合作的高端平台。部分产业发展还存在低碳不环保的风险隐患,清洁载能型的水电铝、水电硅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不容忽视,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的废弃电池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问题也值得警惕。全面落实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创建了一批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公路(铁路),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74%,绿化覆盖率达39.88%。

重点开展挖掘森林资源碳汇潜力,探索尝试在国内碳市场和国际碳市场进行交易。建成一批各具特色、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镇、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项目。

云污防字〔2022〕67号 云南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编制了《云南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212025年)》。

(五)协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保工作1.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保顶层设计统筹融合加强与宏观规划统筹,将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规划全面融合。重点开展碳汇能力科学评估,推进以增汇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经营,持续推进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探索开展森林碳汇潜力评价,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汇林草建设,开发符合国家标准的森林碳汇项目,以CCER,VCS,GS等国家、国际公认核证方式进行认证,鼓励和支持参与国内外碳排放交易等。

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推进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开展典型产品绿色设计水平评价试点,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按照湿地项目实施规定,加强退化湿地恢复和修复,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汇储备功能。将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到2025年完成440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推动碳金融稳步发展,研究建立支持低碳发展的政策性投融资机构和多元投资机构,探索建立多元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资产流转和退出渠道,支持多元化资金支撑低碳发展,鼓励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项目灵活运用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部门制定分领域碳达峰方案和减排路线图。

区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实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工程、六大水系及牛栏江保护修复攻坚工程、美丽河湖建设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为重点的五大水生态修复工程。

采用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加强林木管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省同全国一样,面临愈发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纵深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催生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

生物多样性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工程。1.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构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标准,开展城市生命线系统气候变化风险和适应能力评估。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推动气象灾害防控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实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标准化行动,开展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

严格落实《钢铁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进一步限制长流程钢铁生产,大力推动电炉短流程炼钢和氢能炼钢,到2025年,短流程炼钢占比达到15%以上,对电炉炼钢实施等量置换,提高电炉生产效率,加快提高钢铁企业智能化车间、无头轧制、低碳炼铁等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废钢利用比例,推广应用钢铁工业煤粉催化强化燃烧、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富含一氧化碳气体二次能源综合利用等。(五)强化建筑领域低碳管理重点抓实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应用、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等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

按照强骨干、成网络、促振兴的思路,深入贯彻节水优先,完善空间布局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按照大中小微并举、蓄提引调结合,加快构建以滇中引水为骨干、以大中小型水源为支撑、以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及水系连通为补充、以重大农业节水为先导的供水安全网络,不断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8%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全省23个设市城市全部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18个完成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累计建成海绵城市217.68平方千米。绿色铝、绿色硅等绿色制造业加快发展,水电铝材一体化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实现产值约300亿元。

打赏
发布评论

  • 获取随机昵称